20220510 - 漫画荣格 - 第三章:冒险进入内心深处、发现集体无意识


第三章 冒险进入内心深处、发现集体无意识

时间转到荣格与弗洛伊德的美国之旅。

荣格很钦佩弗洛伊德的才华,也很思念他,但是,对于他的性理论,却未曾完全接受过。

弗洛伊德虽已察觉到荣格不相信他的理论,但却有意识否认这一点。也许是害怕内心意识而排斥动摇其性理论的因素。

弗洛伊德对超自然现象也感兴趣,尽管在逃避,但还是再次被吸引了,并因此感到有些绝望。这一态度表现在弗洛伊德与荣格的交往方式上。

二人在美国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顺利结束,但值得一提的是演讲之外的事情。

荣格和威廉姆·詹姆斯的相识,使其在唯灵论问题上,与弗洛伊德的关系开始紧张。

弗洛伊德相信荣格是其真正的继承人。一天,二人在餐桌上交谈,弗洛伊德让荣格讲讲他做的梦,要进行分析,荣格反让弗洛伊德分析一下他自己的梦。弗洛伊德表示自己的工作是分析,而不是研究自己的心理,并且对自己梦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威胁自己的权威。自那时起,荣格开始失去对弗洛伊德的信任,因其似乎比起研究,更重视个人隐私。

荣格讲述了一个曾做过的梦,请弗洛伊德分析:

这个梦揭示了人类心理的双重结构图,架设了人类心理基础的“非个人的”特征。

二层表示意识,一层表示无意识的第一平面。越往里走,周围的光线就越暗。洞穴是原始人的世界,是一是几乎打不到的无法搞清楚的世界。

二人谈话继续。弗洛伊德说道,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将要成立,会所准备设在苏黎世,他希望荣格担任会长。(荣格犹豫不决)

弗洛伊德表示自己不讨厌神学了,想冷静地分析超自然问题,不过,他认为荣格最近的观点不适合做自己的继承人。

奇怪的是,弗洛伊德从美国回来后,热衷于参加降灵会。荣格拜访弗洛伊德家,两人都奇怪地感受到了超自然现象。

二人爆发了争论,弗洛伊德不希望看到荣格舍弃性理论。而荣格确信了弗洛伊德恐惧神学,而且在死命维护性理论。自那时起,荣格的无意识异常活跃,他不断地做一些很形象的梦。




荣格不明白这个梦的意思,但他前不久做过类似的梦。

他觉得这个梦的意思,是指奥地利边境的海关职员。他认为,“国境”是他和弗洛伊德之间的分界线,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界限。

在荣格的心中,弗洛伊德已经死了。

从美国回来后,荣格辞去了布尔克赫尔茨里医院的工作,在苏黎世丘斯那哈特地区自己的家中开办起了私人诊所。

工作中,对荣格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一位病人托妮·博鲁芙。她第一次来到诊所时是一位忧郁症患者,而现如今作为弗洛伊德的助手,发挥着她的聪明才干。

1913 年,苏黎世会所的会议上,荣格与弗洛伊德擦肩而过。

这意味着荣格“失去了父亲”,他必须一个人继续向未知的领域挑战。

荣格在 1914 年的梦中,以可怕的速度,摔下了意识的深渊:



这时,荣格的妻子意识到荣格失去弗洛伊德,其精神踏入前人未曾涉及的领域后,自觉已经无法再支撑荣格的心灵。并且认为荣格老是把女儿阿加特看成海莉。在这样的前提下,荣格的妻子让他如果需要安慰的话,就去找托妮,不要碰女儿阿加特。她理解荣格的心理开始了不寻常的冒险,如果能为人类带来知识财富,她什么都可以原谅,觉得托妮也一定愿意成为其精神殉教者。

在妻子埃玛的建议下,托妮和荣格的情人关系真的开始了。




短评 5:原型和集体无意识

荣格在进行心理治疗和对巫师的研究过程中,遇到过无法认为是个人无意识产生的语言和意象。通过研究,荣格认为,人类心理也许还广泛存在着远古的无意识,这种远古无意识并非来自个人体验,而是来自人类共有的心理功能,即来自遗传下来的脑组织。荣格把这种来自远古的无意识称为“集体无意识”,把人类共有的心理功能称为“原型”。

(集体无意识只包含来自远古的无意识吗?个人无意识会转化为集体无意识吗?)

荣格把意象进一步分为个体意象和根源性意象。
个体意象是局限在个人人生中对特定人物和现实的记忆,所以,其与个人的无意识和情综相适应。这一个体意象没有集体的含义,也没有文化的含义。

(复习一下情综:荣格在其“语言联想实验”中发现的,明显表露出的、潜藏在人类心理无意识下的阻碍叫做情综,是“通过感情来证实的,作为无意识下的内心内容的情感和意象”的综合体)

相反,根源性意象具有神话主题所表现的那种远古性格,因为这是所有民族及时代共有的特征,所以,才会在各种各样的故事与形象中反复出现。原型就是这一根源性意象。

即使在从未有过文化交流的国家之间,也会有目的类似的神话或传统,这些相似之处正是来自于原型。荣格通过对患者的分析以及解析自己的梦境,找到了根源性意象,而且他还认为,大脑中的记忆和意象不仅仅是由外在的各种条件造成的,还是通过生命中先天固有的内在形式形成的。

(所谓血脉?)

代表性的原型

荣格设想了各种作为意象表面的原型,这些原型尽管不能证明人类内心深处的所有意象,但还是涉及其中几个非常重要的原型。

但在荣格心理学中,没有发现与伟大的母亲这一原型相反的具有暴力特征的父亲原型。这是因为,在严父管教下长大的弗洛伊德发现了恋母情结,而荣格的母亲却非常威严。

(因为荣格认为其父亲不具阳刚之气,父亲形象被威严的母亲形象所消弭?)

(1)角色

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每人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扮演者人们所期望的各种人格角色。所谓角色,就有扮演的意思,比如,母亲就像母亲,父亲就像父亲,这些角色在需要时任何人都可以扮演,人们以与现实社会完全匹配的角色生存着,角色表现出的表面上的人格,不会伤害自己,也具有不伤害他人的润滑剂的作用。

因为暴露在别人面前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感到苦恼的人,也为数不少。我们有时感到自己好像是在“伪装”自己。不过,如果自己感到毫不怀疑“真正的自己”,即无法区分角色和自我的时候,自我就与无意识一致,并受到无意识的支配。

如果外在的表现太好,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应该扮演成什么样时,顽固的意识态度就被定化,人在精神上就无法发展。

(冲突造就成长?)

所以,无论从外在表现保护自我,还是客观地认识无意识,都需要角色。

(2)阴影

阴影是隐藏在可以意识到的自己内在的人格的阴暗部分,也可以说是存在与我们的无意识中的未成熟的“另一个自己”。人在梦境中,有时会梦见强盗、小偷、敌人、恶魔等,有时也梦见自己身边的交往不愉快的人。如果自己感到很不顺心,或者感觉自己周围有不能愉快交往的同性,那很可能就是你自己的阴影造成的。

阴影不一定都是坏事,也蕴藏着创造性和未知的可能性。尽管人们在某种意义上难以解决自己的阴影,但是,在认识到自己阴影的同时就会有很大收获。如果再把阴影融合到意识当中,也许就会发现以前否定的东西中包含着其它的意义,可能还会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认识到阴影,将对人格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女性原理、男性原理

荣格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同时存在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其中,将内含男性特征的称为女性,将内含女性特征的称为男性,人们的异性观受到男女性原理的很大影响。

(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人们在意识中,强调表面上的性别,即男要像男,女要像女,所以内在异性受到压抑,也就很容易趋向萎缩。所以,理论上很男子汉的男性,内心却比较脆弱,甚至有的家庭不和,出现暴力。

女性,由于内在男性特征趋于萎缩,完全远离了男性特征,使自己只有奉献、不去接受,或者过于抱怨,不能很好地处理家庭关系。

所以,要想步走极端,与异性和睦相处,关键在于认识到自己心理存在着的异性特征。

荣格认为,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社会,都应该平衡发展女性原理和男性原理。

(4)伟大的母亲(太母)

养育万物的母性形象就是伟大的母亲(太母),这是被理想化了的母性形象。相反,她也具有吞噬万物的可怕特性,如果不离开这样的母性,自己不能获得独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太母的摆布。

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男性永远离不开母亲,不能曾为一个具有自我独立的人;女性,支配和干涉男性,就像母亲对子女那样,给对方寄予过多期望。

太母以负面面孔出现时,就是魔鬼、女妖、母老虎等角色 ,如同神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英雄降龙的故事,表现的主题是叛逆期的少年幻想在精神上摆脱了母亲,自己获得了独立。

(所以勇者斗恶龙,其实内核是反叛母亲?)

(5)年长智者

该原型被视为男性成长过程中精神和心灵的终点的象征,是超越了一切社会野心之后的老成的男性,是仙人一般的形象。荣格非常敬重自己想象中的弗莱蒙这一人物,这是他的老智者的形象,作为派生的人物形象,有男神、谷物之神、童子(永远的少年)、闪电(雷神)的角色。

老智者如同男性的太母一样,是女性可以依赖的人物。尽管有恋父情结,但对男性来说,老智者是权威的象征,是导师。

(物壮则老,体现终极状态的老者形象身上却能派生出童子的形象,感觉这也是荣格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其中一种体现形式?)

(6)自己

荣格将包括这些原型的无意识和意识相结合,设想了人类的心理中心,取名为自己。

自己是意识与无意识、善与恶、男性与女性等的对立统一。自己以象征意义出现的时候,扮演者神、佛、菩萨等的角色,人们畏惧这些形象,甚至强烈地迷信她们。

个性化与自己实现

以上介绍的原型,有时在不知不觉中会对意识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但是,当人们意识到它们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原型中摆脱出来,形成独立的自由的意识,也就可以获得自己生存的“个性”。荣格将这种从集体无意识支配中的分化叫做个性化——自己实现。个性化是人格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条件。

个性化的过程如下:

我们在生活中的形象与扮演的普通角色是一致的,但,稍微遇到一点挫折而脱离自己的角色时,就会看到自己的阴影。我们遇到阴影时,必须承认,这一阴影也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

(即前面所提,冲突造就成长的机会)

进而,在阴影深处,也会看到心理内在的异性特征,或是女性特征,或是男性特征。在陷入恋爱的爱河困境时,为了摆脱出来,需要从内心深处的女性原理或男性原理这一异性特征中彻底解放出来,并且还可以看到内心深处的异性特征的太母或年长智者的形象,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些都是离自己的人格很近的内在形象,一旦与现实角色相一致,就会坚信自己接近神了。

(彻底解放…所指为何呢?内心深处的异性特征的太母或年长智者的形象,是如何与现实角色相一致的呢,这可能吗?)

最后表现出来的是自己。不过,自我与自己的同一并不是自己实现。所谓自己实现,就是自我与自己进行对话“内在形象是我、不是我”相互协调的过程,重要的是丰富自我与自己的关系,即自我与自己的关系永远不能终结。

(自我是意识中心,自己是心理中心(包含意识与无意识)。碰到问题,自我看到阴影,借此机会看到部分自己,所以上面所指的内心深处的异性特征的太母或年长智者的形象与现实角色一致,指的是自我与部分自己的统一?怎么个统一法呢?有点无法想象。
按书中所说,自己实现所指的是碰到问题,自我看到阴影,借此机会看到部分自己,而后摆脱这部分自己的过程,或者用其话语,即将这部分原本属于集体无意识中支配的部分分化的过程。
所以意识到了这部分未分化的集体无意识,即原型,最终导向的是自我对原型的主观摆脱。
这里的主观摆脱,是因为怕其将自我吞噬?那么除了摆脱之外,有没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原型的主观内化呢,即这部分原本未知的集体无意识被自我有意识地纳入意识范畴,所导向的结果能想到的是意识的边界扩张,但其实际意义为何,甚至是否具有可行性,还没想清楚…)



Author:
Reprint policy: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used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CC BY 4.0 reprint policy. If reproduced, please indicate source !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