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9 - G11 - The Perils of Interpolation


What

观看 Masahiro Sakurai on Creating Games 的视频,了解使用补间动画但是不失质量的要点!

内容

以下是视频《The Perils of Interpolation(补间的陷阱)》的**中文总结与核心要点**,内容来自樱井政博在其“Show & Tell”系列中对游戏动画节奏的深入讲解。
🎮 主题概述

当 2D 游戏被改编成 3D,哪怕角色摆出相同的关键姿势,动作往往变得“软”“钝”“不利落”
这主要是因为 3D 动画软件的自动补间(interpolation) 会让中间动作过于平滑,削弱了原本 2D 的“瞬间冲击感”。


🧩 一、补间动画的问题:

现代动画工具能轻松地:

  • 设定起点与终点姿势;
  • 自动生成中间帧(补间);
  • 并方便地修正穿模或破绽。

但这份“方便”,恰恰是问题所在。
👉 因为补间生成的中间动作太“顺滑”,让原本应当干脆的动作显得拖沓、软弱、缺乏张力

“即使使用同样的帧数、同样的姿势,
因为中间帧的存在,整体印象会变得更温吞。”


🥋 二、举例:特里的踢击

|506x245

  • 桜井展示了一个“8 帧出脚的踢击”:
    • 原始补间版: 动作流畅却显得“糊”,冲击感消失。
    • 《任天堂明星大乱斗 特别版》成品: 同样 8 帧,却“干净、锋利、有力”。

区别在于:

  • 关键姿势之间的时间分配不同;
  • 补间数量极少甚至为零;
  • 预备动作(引)与出击动作(放)极端强化

🗝️ 三、关键帧与“夸张”

所谓关键帧(Keyframe)是动作的决定性姿势。
桜井强调:

“到达关键帧的过程要‘极端’一点。”

他的做法是:

  1. 中间帧时间极短,甚至省略;
  2. 把更多时间分配给:
    • 准备姿势(引)
    • 攻击动作(放)
  3. 若能,把动作拉得比原关键姿势更极端

→ 这样就能保留 2D 动画那种“弹性”和“爆发感”。


💥 四、示例:隆的“蹲强拳”上勾拳

原作(2D 像素)仅用 3 张帧图(往复播放)就表达了强烈的动感。
但若在 3D 中直接补间,则会显得:

  • 过于流畅;
  • 缺少冲击与速度感。

在《大乱斗》中:

  • 将右臂从原先就前伸改为先大幅后拉再出拳
  • 拉力(蓄势)延长
  • 中间过渡帧一闪而过(1 帧)
  • 命中时“打得干脆”,拉出瞬间“斩断感”
  • 收招动作(follow-through)避免与敌人轨迹相同,保持紧凑而不拖沓;
  • 不再完全回到待机姿势,避免气势中断。

⚖️ 五、总结思想
  • 并非所有动作都要“跳帧”或去掉补间;
  • 必须依据游戏节奏与体验去设计动作的夸张程度
  • 关键是判断:
    “动作是否与游戏性匹配?”
    “是否充分夸张以传达力量感?”

🧠 六、结语:

补间(interpolation)确实是补足动作间隙的好工具,
但必须小心,它容易让动作 “失去锐度”与“能量”

“要善用补间,而不是被补间夺走了动作的灵魂。”


✅ 核心观点浓缩版
概念 反面例子 改进方法
自动补间 动作流畅但软弱 删减中间帧、强化关键帧
时间分配 时间平均 重点放在“引”与“放”
2D→3D 改编 印象变钝 通过“极端化姿势”还原干脆感
连贯性 回到待机姿势 保持动作势能延续
补间的本质 填充空隙 用得当,但不要削弱印象

简言之,动画的锐利感来自于“留白”与“断裂”
而不是“平滑连接”。
樱井通过这些例子告诉我们:

“在游戏动画中,宁可少一点流畅,也不要失掉节奏。”


Author:
Reprint policy: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used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CC BY 4.0 reprint policy. If reproduced, please indicate source !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