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31 - A14 - Keep Your Internal Pressure High


What

观看 Masahiro Sakurai on Creating Games 的视频,了解在提案成型前守口如瓶保持压力的重要性!

内容

一句话总结

在创意与企划成型前,少说多做、刻意“憋住”,用不外泄的兴奋与焦虑当燃料,把“内压”转化为更浓、更有力的成品。

核心观点

  • 内压(Internal Pressure):像压力锅/气球一样,把点子在心里持续“加压”,让内容变得更紧致、更有冲击力。
  • 早说=早泄压:把点子告诉别人(或发 SNS 进度)会获得“提前满足”,动机与张力随之下降,导致半途而废或平庸化。
  • 先做再说:头脑风暴与征求意见有价值,但写企划/规格时更需要个人的热量与意志力;先独立写出初稿,再拿去讨论修补弱点。
  • 想象受众反应:在闭门创作期,主动模拟玩家/读者的情绪与“爽点”,会让你更有动力把东西打磨到能打动人。
  • 社媒慎用:别把“梗”和进度当作泄压阀;把分享的冲动,倒回到稿子与原型上。
参考
  • 设“封闭期”:给创意设定 7–14 天的“无分享窗口”(同事/朋友/SNS 全禁),只允许记录与产出。
  • 写出来,而不是聊出来:把想法直接落成一版企划/原型/demo,而非会议纪要或口头汇报。
  • 内压账本:想分享时,把要说的话写进私有文档(动机、亮点、疑问),转头立刻完成一个可见的小里程碑。
  • 想象观众剧场:写作或搭建时,用“读者视角检查表”(惊喜点、理解门槛、情绪起伏)逐条对照。
  • 分享阀门:只在达到这些门槛再对外:
    • v1 完整度 ≥ 60%(结构全、可跑/可读)
    • 关键风险点已有备选方案
    • 明确需要的三条具体反馈
何时例外
  • 需要资源/排期:为拿资源、卡位、避撞期,可做最小告知(目标、时间、依赖),但不泄细节与卖点
  • 高不确定探索:若方向模糊到难以下手,用聚焦型对谈(限定 1–2 个问题)快速校准,再回封闭期。
  • 团队透明要求:在“内压”与同步之间取平衡——先产出可评估的文档/原型,再同步,而非空谈。
自检清单
  • 最近一周,我把点子的时间 > 写/做的时间吗?
  • 我是否因为“被点赞/被肯定”而降低继续打磨的动力?
  • 是否已经设定无分享封闭期对外阀门标准
  • 现在这份企划,若明天给人看,我清楚要收集哪三条反馈吗?
TL; DR

把分享冲动留到“有货可评”的那一刻;在此之前,用“内压”催熟作品——它会让你的企划更饱满、更有力。


Author:
Reprint policy: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used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CC BY 4.0 reprint policy. If reproduced, please indicate source !
  T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