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8 - 漫画荣格 - 第一章:青年时代 荣格与唯灵论体验


第一章 青年时代 荣格与唯灵论体验

1875 年 7 月 26 日,荣格出生在瑞士博登湖畔的凯斯维尔。

小时候害怕黑夜。因为父亲是牧师,所以从小就看过人们为死者哭得痛不欲生的样子。

据说荣格小时候“见过”不久前死去的人。这时母亲会教他念祈祷从而祈求耶稣上帝让其避免伤害。所以,荣格在当时非常喜欢耶稣上帝,认为其仁慈、了不起。

可有一天,他脑海中有了新的念头:“上帝要来带走我们,该怎么办?”他在梦中看到上帝不是长着大翅膀的仁慈老人,而是头戴黑帽,身穿黑衣,一脸阴险的人。

因为总是被噩梦惊醒,荣格不知什么时候起,晚上就总和父亲一起睡。直到很大都这样,他觉得父亲一生小心敬慎,没有一点男人的阳刚之气。而且感觉父亲也穿着黑衣,要吃掉自己…

自那时起,他感觉身边出现了一个“2 号我”(后面简称为“2”),一直观察自己,直到长大,都在悄悄告诉自己许多事情。

有一次,“2”告诉自己,他看到巴赛尔大教堂上的玉座之神从玉座上起来后就在圣堂顶上随便大小便。虽然自己不断告诉自己“神是神圣的,不可随便乱猜想”,但当脑海中出现那个情境时,却感到很自然。

“即使是活神仙,也不会受教会枷锁的束缚!”这样的念头出现了。

有一天,母亲突然对他说,怀疑有神的存在,是因为眼睛被蒙住了吧?应该读一读歌德的《浮士德》了。

荣格感到在母亲或母亲的身上,有一种太母般的先知。
也许是因为母亲知道有关恶魔或灵魂的事情,他觉得母亲知道的事情要比崇拜神灵的父亲知道得更多。而且,母亲也可能知道自己身上有一个“2 号我”,母亲身上也许就有一个“2 号母亲”…

比起父亲,荣格更敬重、畏惧母亲。而且,感到自己有些地方很像母亲。

荣格有一个表妹叫做海莉,总是说着“看见一个金色的大火球从屋顶落在了院子里”这样的类似的话,别的人都觉得海莉在说谎话,但荣格觉得海莉的感觉没有错。

荣格为海莉解释她所看到的现象叫做“球形闪电”,是一种物理现象。也有人认为它像其他东西。

海莉告诉荣格“扎姆埃鲁爷爷常和她一起玩游戏”,但其实海莉的祖父扎姆埃鲁早已去世。

这里顺便介绍荣格和海莉的家谱:

荣格外祖父扎姆埃鲁是巴塞尔的墓室,著名的犹太民族主义者。其一生结过两次婚,前妻去世后,仍在房间里放着前妻坐过的椅子,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对着椅子,与她“交谈”。

海莉继承了这一传统,成为擅长预言并能通灵的才女。荣格在书中所描述的 S.W. 小姐,说的就是海莉。

荣格在后来发表的《关于神秘现象的心理和病理》一文中,把海莉说成“知识贫乏、教育水平低、心理就像头盖骨得了佝偻病似的”。

童年时的海莉,预言大多准确。且,据说预言贝露塔生孩子的时间正好和实际分娩时间一致。

一天,荣格让海莉告诉自己更多事情,海莉说:“好吧,长大以后,我会和卡尔,就我们两人,乘坐白马拉着的金色马车,到巴黎去旅行”。

那时的荣格,正为自己的人生前途而苦恼,他在对基督教的反驳和父亲的期望面前,不知该如何选择学业和工作。

荣格就和海莉以及附近邻居的女孩,一起举行了降灵会。

荣格逐渐相信了灵魂的存在,倾心于唯灵论。

在降灵会开始时,海莉扮演外祖父,活灵活现地再现家族的传奇故事,后来就大谈宇宙理论体系。随后,海莉逐渐长大成人,而降灵会却还在重复那些无聊的内容。

最初信奉唯灵论的荣格,渐渐地以冷静的态度来观察海莉的能力。母亲,以及海莉的家人对举行降灵会已经颇有微词。当时,荣格父亲的病情急剧恶化。荣格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工作,也许还在内心身处希望父亲死去。

那时,荣格确信母亲的身上存在着一个叫做“2 号母亲”的身影。

当时,神学、自然科学、医学、哲学,还有精神医学,都没有引起荣格的极大兴趣,但是在教科书中学到了“人格疾病”的内容,之后,很快被其理论所吸引。所以基本决定要研究精神医学,并告诉了要好的女朋友埃玛。她是一位稳重、有魅力的姑娘,荣格非常欣赏她。

荣格之所以决定研究“心理疾病”,实际上是因为,在其内心深处,对海莉的“神秘性”以及对其自己身上和母亲身上的“2 号”,抱有极大兴趣。

降灵会一直没有停止,但后来只有荣格和海莉两个人一起做。15 岁的海莉,正处于少女春心萌动的时期,像成熟女孩那样诱惑着荣格。







荣格放弃了海莉,同年与埃玛订婚。

1900 年,荣格励志学习精神医学。他在布尔克赫尔茨里精神病院,担任奥根·布鲁勒教授的助手。

荣格发表论文《关于神秘现象的心理和病理》,表明了其与海莉已经彻底决裂。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荣格的青春期已经过去了。

这篇论文的发表也意味着与外祖父家关系的断绝,而外祖父家曾经还资助过荣格,以让其完成学业。

但是,两年后的 1902 年,荣格在结婚前还和海莉在巴黎幽会。就在当时,海莉儿时关于二人在巴黎乘马车的预言成真:

荣格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以前那么害怕这位文荣的女人,他觉得当时的海莉就像《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亚或亚瑟王的王妃古奥乃维亚。

当时的海莉已经患上了肺结核。

1905 年,据说荣格结婚第二年,海莉为其妻子做了一件漂亮的晚礼服。6 年后,即 1911 年,再有两天就到海莉 30 岁生日的时候,海莉却停止了呼吸。

荣格内心痛苦:


荣格为了弥补失去的海莉,开始研究灵魂论、原型论等,创立了独特的心理分析理论。

短评 2:荣格心理学的时代背景和唯灵论

超心理学是研究超自然现象的学科,是将心灵感应、意念(精神冲动),即所谓第六感觉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用自然法则无法解释的精神现象,探究人的超感觉知觉,它把具有能与死者互通信息的灵魂能力的人称为巫师。在巫师当中,能够通过意念引起物体游离等物理现象的人称为物理性巫师,能够与死者以心传心地进行交流的人被称为心理性巫师。

唯灵论是“迷信生者与死者的信息交流”,对唯灵论的研究被称为心灵研究。

巫师术早在古代就有了,而现在一般所说的巫师,是指 19 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的近代心灵主义运动以后出现的超能力者。另外,巫师形成的超自然现象的活动叫降灵会。降灵会上主要使用圆桌转圈的方法,人们围坐在圆桌旁,如果桌子任意倾斜,或是发出声音,就被人为是灵魂在回答问题。

近代唯灵论的信念体系,被认为是 19 世纪错综复杂的西欧社会中“危机与不安”在宗教上的反映之一。在当时,已有的宗教已经失去了活力,出现了合理主义及产业革命,人们的心理承受着特殊的紧张压力。在这样的不稳定气氛的强烈影响下,唯灵论在追求科学与宗教相结合的运动中产生了,并很快在欧美大众的心中扎下了根。

巫师与死者的交流依靠的是一种昏睡现象。在精神分析诞生之前,西欧盛行催眠术。催眠术与唯灵论的盛行是在同样的年代。

而且,当时的歇斯底里症主要在女性中流行。
心理疾病的特点:在不同时代,表现并流行某种特殊病症,这种病证像病毒一样,在该时代某个人群(主要是女性)中感染。就像经常有人自称巫师,类似病症就在当时流行了,这些人大都是通过暗示和模仿来表现的。

难道成为巫师就能使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主要现象——
“内心的压抑和无意识的欲望”爆发出来吗?实际上,荣格遇见的巫师,很多人都声称是想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大多数巫师,被医学专家认为是患有“某种程度的精神疾病或某种程度的精神病”。

巫师流行的年代是在 19 世纪末:女性地位开始提高,妇女开始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时代。也许是因为女性将压抑在无意识中的压力,以歇斯底里症或巫师的形式发泄或表现了出来。

但,也有很多人的表现无法用病理学解释,如日本大本教的出口直子,虽然是个文盲,却能自动记录笔记,被称为“笔先”。

关于巫师的几种解释:

  • 与死者对话的“死后存在说”
  • 与上一种相反的“超 ESP 假说”等(ESP——extrasensory perception,超感觉现象),即具有可以根据石基信息源超灵感地领悟死者信息的能力

不管哪种解释,都难以证明人死后灵魂还存在的说法。1920 年后,通过超心理学的方法,人们逐渐认识到巫师不仅仅局限于本来的意思,应该是广义的心灵能力之一。

唯灵论与荣格

唯灵论一词自古以来就为世界各地区所熟知,尤其是西欧,传统上就存在着唯灵论,19 世纪中叶自美国开始,出现了唯灵论运动。

荣格相信唯灵论主要是受其家庭影响。荣格外祖父是个有名的通灵能人,据说荣格的祖母、母亲,还有女儿阿加特也有通灵能力。

在心灵主义主导的环境中长大的荣格,自然而然地关注唯灵论。在传统基督教世界观和新的科学世界观之间摇摆不定的荣格,当然有可能倾向于相信心灵主义和超心理的能力。荣格在学生时代就和表妹海莉等一起组织降灵会,这使他对唯灵论愈加关注。

从荣格 1897 年发表的《关于心理学的若干考察》的论文中,可以看出学生时代的荣格就是一个心灵主义者。当时,荣格坚信灵魂是“独立于空间和时间的”不灭的实际存在。但到了 1902 年,在撰写学位论文《关于超自然现象的心理和病理》时,立场有所改变,开始怀疑心灵现象。

在论文中,荣格分析了和海莉在一起组织的降灵会,他不从相信心灵现象的角度去写,而是以无意识的自动症状(自动写字及幻觉等),甚至以认为是骗术的角度去写。荣格关注的问题已经不在心理现象范围,而是把通灵出现的灵魂看做是“无意识的部分人格”。

从这篇论文中可以看到,荣格已经摒弃心灵主义,转向精神医学。但,他在抛开心灵主义后,仍对心灵现象抱有兴趣,如果他不研究心灵现象与巫师,也许就不会产生荣格心理学中特有的原型理论和情综学说。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灵论创造出了一个特殊的分析心理学家——荣格。

再有,荣格对心理现象的兴趣,使其在日后创立了共时性理论。共时性也是和心灵感应等超常现象相关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荣格在共识性理论中重新领会认识了曾经研究过的心灵问题。



Author:
Reprint policy: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used except for special statements CC BY 4.0 reprint policy. If reproduced, please indicate source !
  TOC